《学会提问》读书笔记
整体架构
论证的方法论框架:
正确性提问的好处和方法
批判性思维的三个维度:
- 对一整套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 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 积极主动的使用这些关键问题的强烈渴望
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 海绵式: 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出作者的观点并充分理解它们, 他会记住作者的论证过程,但并不对它做评估。不过好处是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越能体会到世界的千头万绪,获取的知识将会为今后展开更复杂的思考奠定坚实的基础。
- 淘金式: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极的与它展开互动,要求读者问自己一系列既定的问题,以找出最佳的决策或信念
价值观:
价值观指的是人们认为较有价值而没有明说出来的观念,正是人们对抽象观念所赋予的重要性对其选择和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批判性思考者拥有的主要价值观:
- 自主决断: 全方位寻找或倾听各种见解后形成自己的结论
- 好奇心: 充分利用淘金式思维
- 谦恭有礼
- 发自内心的尊重严密的论证: 不要抱死自己结论不放手,充分尊重当前最佳的论证,不可以“操作型论证”——论证方式经过事先筛选,以便达成某个特定结论
干扰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减速带的比喻:1. 只要你放慢速度,它们就可以克服 2. 不管你有没有注意到,它们就放在那里 3. 虽然你注意到它们,它们照样还是会干扰你前行的速度
- 正确提问带给人的不快: 了解谈话对象,在使用批判性思维的时候注重策略
- 快思考
- 刻板印象: 还是那句——不要随便给人贴标签
- 这些思维习惯会背叛我们:
a. 晕轮效应: 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特征,会把这些特征和这个人的其他一切都联系起来。如某人是国家一级运动员,那他在其他方面肯定也有很多过人之处,就这样“涂上一层光环”。
b. 信念固着
c. 可得性启发:指的是我们反复使用的心理捷径,习惯于依赖自己已有的信息来做决策,而不是依赖做出更好的决定所必须的那些信息
d. 答非所问: 驴唇不对马嘴容易转移论题,那么我们提出有效的批判性问题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 自我中心: 忘记自己所面对的对象,沉浸在自己的知识世界里,沉浸在我们所知道的解决方案里。“知识的诅咒”——如果我们不具备现在所知道的知识,那么我们根本就说不清这知识到底是什么
- 一厢情愿——批判性思维最大的障碍:
如果一个人宁愿相信那些他希望是真的概念或事实,而不愿相信那些已证明为真的概念或事实。自创一套信念来迎合这个虚幻的世界,希望什么是真的就干脆宣布它是真的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 论题:就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争议。它是后续所有讨论的原动力。
- 结论:就是别人试图传递给你使你接受的信息,目的就在于塑造你的信念或行为
论题的种类:
- 描述性论题是指针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
- 规定性论题是指针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以及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提出的问题。
没有证据支撑的断言成为纯观点
理由是什么
所谓理由,是指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解释的解释或根据
论证本身有几个特点值得注意:
- 论证必有其目的
- 论证的质量有高有低
- 论证有两个明显的必要组成部分,一个结论及其支撑理由
接触论证时找理由的第一步要问的就是“为什么?”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没有义务去评价那些表述不清的想法和选择。如果他不能提供一副清晰的论证画面, 那他就没权利强迫你相信他
价值观假设与描述性假设
表面的、明说出来的理由并不是唯一用来证明或支撑其结论的想法,有些内在的、没有说出来的、认为理所当然的想法在透彻理解论证方面所起的作用,至少有可能和表面理由同样重要。
要记住: 一个论证表面可见的部分常常最有可能穿上华丽的外衣,因为展示这个论证的人总希望能说服你接受这个论证。提供论证的人可能想要对你隐瞒一部分内容,而你的思维要学会抓住时机,补足论证的这些组成部分。
先检查理由,然后检查结论,寻找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所谓价值观假设,是指一种在特定情形下没有明说出来的、想当然的看法,其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的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
一个价值取向需要有支持它的理由,恰如其他的结论都需要理由一样
所谓描述性假设,是指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信念;而规定性假设或者说价值观假设是指对这个世界应该是是什么样的信念。
论证中有没有谬误
请记住: 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首要目标,就是判断结论可不可以接受,或者判断它的价值是大还是小。
一个寻找谬误的方法:
滑坡谬误: 设想采取提议的步骤会引发一连串的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实际上却有现成的体系或程序来防止此类连锁事件的发生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认为我们不应去支持针对甲问题的解决方案,除非它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真能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那我们自然就该接受他
诉诸公众谬误:公众往往没有充分研究过一个问题,不足以提供合理的判断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除非我们知道这些权威对这一论题拥有特别的知识
诉诸感情谬误:当理论者激发人们的情绪反应,然后利用这种情绪反应来让人们同意他的结论
稻草人谬误: 如果有人攻击一个立场的几个方面,一定记住要查看一下他是否公正全面的表现了这个立场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 如果一个理论者通过陈述仅仅两种选择来过度简化一个论题
乱扣帽子谬误: 当有人宣称他们发现了导致某个行为的原因,而实际上他们所做的不过是为这种问题起了个名字而已
计划谬误
光环效应谬误: 堆砌品行词汇
转移话题谬误
循环论证: 结论由同一个结论来证明(只是表述不同)
其它
重大的问题,很少能用简单的“是”或绝对的“不是”来回答。当人们习惯用 非黑即白、非是即否、非对即错、非正即误式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时,他们就是在应 用二分式思维方法(dichotomous thinking)。这种类型的思维方式往往将一个 可能存在多种答案的问题假设成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它总喜欢看待和提到一个问 题的两个方面,好像天下所有问题都只有两面一样,这种习惯对我们的思维具有毁 灭性的破坏效果。
总之一句话: 看问题要立体